幫餐飲企業算筆賬:用數據告訴你,選擇外賣平臺還是自營外賣?
在消費者眼中,客單價=產品費用+打包費+配送費-平臺補貼;
在商家眼中,客單價=商家成本(包含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房租成本)+平臺抽成+配送費-平臺補貼;
之前大部分外賣平臺在上線運營階段,通過新用戶補貼、在線支付優惠等手段吸引消費者,現在外賣平臺客流量穩定之后,平臺逐漸減少了對商家及用戶的補貼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舉個例子,假設客單價為20元,商家的成本和利潤空間=20客單價-平臺抽成3元(15%)-配送費4元(配送費范圍在3~10元之間)=13元
如果再算上商家成本(包含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房租成本),那么商家的利潤空間最后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商家的利潤點其實非常低,如果商家想要提高利潤,那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客單價,但是在餐飲行業,提高價格這種方式往往不能實現,大部分消費者都不會接受提價,除非是消費者認可的品牌,不然根本不會買單。過去幾年,幾大商家和消費者在外賣平臺燒錢大戰中都獲得了利益,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外賣平臺的補貼越來越低,商家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但是消費者接受的客單價確是不容易改變的。許多企業的目標客戶都是對價格極度敏感的客戶,價格抬高很容易導致商戶收入下降。
目前來看,入駐外賣平臺很難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平臺為了發展只能通過提高抽成支撐他們走下去。
其實在企業品牌角度來講,入駐外賣平臺還會弱化自身的品牌,同平臺各品牌相互競爭,消費者只會通過價格選擇哪家品牌。
許多企業還會想到,配送成本那么高,我們為什么不考慮降低配送成本,這里我們企業就要明白,配送成本大部分是騎手的訂單和配送數量決定的,一位騎手每月的薪資在5000~10000元,每位騎手每天的送單量在20單左右,現在這種模式下,想要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幾乎不太可能,在平臺的角度,還是支持騎手獲得更高的收益。
總體來看,商家想要通過入駐外賣平臺獲得更高的利潤在當前環境下是不太可能了,如果拋開入駐第三方平臺這種方式,餐飲企業還有哪些可以創新的點?
自營外賣模式
外賣平臺的經營模式大致是消費者下單,商家接單后制作然后通知騎手配送。
從配送開始說,商家可以選擇自行配送或者組建配送團隊,這樣成本可以降低許多,尤其是在白領或者校園附近,商家可以選擇集中配送,大幅度的降低了配送成本,同時消費者也會逐漸建立品牌的認知程度,時間一長,企業相當于培養了自己的品牌流量。也為線下店鋪附帶更多的推廣宣傳
企業建立自營外賣平臺也不僅僅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想要客戶長期留存在自己的外賣平臺上就不可以照搬即時配送的外賣模式,自營外賣平臺符合商業價值的基本邏輯:利潤=營收-成本=客單價*人次-成本,希望企業能夠通過商業價值的基本邏輯,通過細分當地的場景選擇適合自己的外賣預購模式。(如果您想落實想法可以和我們金優外賣探討)
標簽:外賣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