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正陷入一場“生死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未來3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不過,迅猛發展的中國生鮮電商仍處于“九死一生”煎熬階段,88%深陷虧損泥潭。一些生鮮電商還在面臨“關店”危機。究其原因,生鮮電商究竟怎么了?
首先,行業競爭加劇。近些年來,生鮮電商一直受到資本方的高度關注,電商巨頭們紛紛入局,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大量的生鮮創業者和資本的涌入,生鮮電商的創業環境也就因此變得魚龍混雜,而為了融資,惡意競爭也在所難免。
其次,造血力差。外界對于生鮮電商的印象一直都是盈利難,燒錢多,造血力差。即使是像美團、阿里巴巴等一些商業巨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走出虧損的窘境,投入與收入不成正比,而一旦自身發展不足,資本補血又跟不上,倒閉也就再多難免。
最后,設施不完善。生鮮電商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生鮮的“鮮”字,也就是說它對產品的“鮮”有極高的要求。而目前很多地方的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不完善,這就導致了物流保鮮成本高。況且,由于生鮮商品品類繁多、季節變化較大,生鮮產品難以標準化,而生鮮電商對市場把握的精準度有限,賣不出的貨品容易形成積壓,生鮮產品質量無法把控,由此帶來的生鮮安全問題也就成為了難點。
那么,這一局面又該如何破局呢?生鮮業務未來核心競爭力最終體現為供應鏈建設所帶來的渠道成本降低。簡而言之,就是整合冷鏈、物流、倉儲設施,保證產品的“鮮”度,讓大家有滿意的購物體驗,以贏得用戶的長期信任,另一方面整合大數據資源來減少物流成本,降低產品損壞率,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實現把控源頭,把控生鮮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同時也提升生鮮電商的行業服務效率。線上線下兩頭抓,雙管齊下,生鮮電商也就不愁沒有市場發展了。
標簽:生鮮電商